離子濺射儀是制備高純度、高結合力金屬/化合物薄膜的核心設備,其通過離子轟擊靶材實現原子級沉積,廣泛應用于半導體芯片、光學器件及納米材料領域。理解其工作原理與設計特點,是優化薄膜性能的關鍵。
 
  一、工作原理:
 
  離子濺射的核心是“動量轉移”。設備通過氣體放電(通常為氬氣,純度>99.999%)產生等離子體(含大量Ar?離子),在高壓電場(通常-300V至-1000V)作用下,Ar?離子加速轟擊靶材(如金屬鈦、氧化物陶瓷)表面。離子與靶材原子發生彈性碰撞,將動能傳遞給靶材原子(單個Ar?離子可傳遞能量約10-100eV),當靶材原子獲得的能量超過其與周圍原子的結合能(通常5-20eV)時,便會從靶材表面濺射出來。濺射出的原子經等離子體區域加速后,以一定能量(通常1-10eV)沉積到基底(如硅片、玻璃)表面,形成致密均勻的薄膜。
 
  對于磁性靶材(如鐵、鈷),需采用磁控濺射技術——在靶材背面布置永磁體(形成閉合磁場),約束等離子體靠近靶材表面(等離子體密度提高10-100倍),從而降低濺射電壓(從1000V降至300-500V),減少基底熱損傷并提升沉積速率(可達每小時幾微米)。
 

 
  二、獨特設計特點:
 
  1.靶材與磁場耦合設計:磁控濺射儀的磁體布局(如環形磁鐵或互補磁極)直接影響等離子體分布。例如,平衡磁控濺射的磁場強度在靶材表面約0.01-0.1T,使等離子體集中在靶材中心區域,確保濺射均勻性(偏差<±5%);非平衡磁控濺射通過增強靶材邊緣磁場,將等離子體引向基底,提升薄膜與基底的結合力(附著力>10N/cm)。
 
  2.多靶共濺射系統:為制備化合物薄膜(如TiN、ITO),設備配備多個靶材(如鈦靶+氮氣、銦靶+錫靶+氧氣),通過獨立控制各靶材的濺射功率(精度±1W),精確調節薄膜成分(如ITO中In?O?與SnO?的比例為9:1,電阻率可降至10??Ω·cm)。
 
  3.真空與氣體控制模塊:采用分子泵(極限真空度<10??Pa)與質量流量控制器(MFC,流量精度±0.5sccm),精確調節工作氣體(如氬氣、氧氣)的分壓(通常0.1-10Pa)與比例(如氧氬比1:9至3:7),控制薄膜的化學計量比與微觀結構(如氧化鋁薄膜的晶型從γ相轉變為α相)。
 
  4.基底加熱與偏壓系統:基底加熱臺(溫度范圍室溫-800℃)可調控薄膜結晶度(如非晶硅薄膜經500℃退火后轉變為多晶,載流子遷移率提升10倍);基底偏壓(-50V至-500V)通過電場加速離子轟擊,增強薄膜致密性(孔隙率<1%)并改善臺階覆蓋能力(用于復雜微結構表面沉積)。
 
  離子濺射儀通過“離子轟擊-原子釋放-定向沉積”的科學機制與精準的工程設計,實現了從實驗室小樣品到工業級大尺寸基底的薄膜制備,是現代材料表面工程關鍵的工具。